好消息分享 台北市關懷青少年協會參與協辦推廣『台灣第一屆心智圖錦標賽』 也許你我在技能上可以得到很多的提升,但我們的思考呢? 心智圖是幫...
Continue reading台北市關懷青少年協會 親職教育委員會王主任碧莉 每天晚上,強制自己不可以看電視,可是總在離開飯桌後坐上沙發,拿起遙控器,告訴自己看二十分鐘就好,但往往一小時後還在沙發上看著無聊的電視;也一直叮囑自己,洗澡後一定要坐到書桌前,看書、做報告、寫文章,可是總直接上床,很舒適的靠在枕頭上,一邊玩著i-pad一邊滑著手機,滑著滑著,夜就深了! 後來看到哈佛心理學家Shawn
Continue reading榜 樣 台北市關懷青少年協會 親職教育委員會王主任碧莉 「偉人傳記」,小時候被要求要讀的課外讀物,現在卻很少看到這些書籍的出現,Tal Ben Shahar教授在哈佛幸福課中說到,心理學家做過調查,成功的孩子都具有適應性,而這些孩子並非是非常優秀的孩子,實際上是很普通的孩子,他們性格普通,但是成就非凡,他們相信任何問題都可以被圓滿的解決,他們對生活有自信,認為它有意義;如何培養適應性哪?Shahar教授說,第一就是要能「模仿榜樣」,因為任何的學習都是從模仿來的。 以前,一本一本的傳記,「居禮夫人」、「富蘭克林」、「南丁格爾」、「司馬遷」、「莫扎特」、「林肯」、「愛迪生」、「德雷莎修女」、「聖女貞德」、「李白」、「胡適」、「米開朗基羅」、「梵谷」、「海倫凱勒」……有東方、有西方、有科學、人文、宗教、藝術、文學、音樂、政治等等,不管是不是神話,以前的我們照單全收,這些人物對現在的孩子而言是陌生的,他們對網路世界人物卻是非常的熟悉;我們希望孩子們要學習甚麼?我們有安排相對應的模仿對象及環境給孩子們嗎?網路虛擬人物能被模仿成為學習的標竿嗎?現今孩子們3C產品不離手,沒有手機就無法生活,根據調查結果,每一個銀幕出現在孩子們的眼中不超過七秒,七秒能看到些甚麼?聲、光、色!孩子們將音樂開到最大聲,將銀幕調到能看到的「最暗」,明亮的色彩不再被嬌寵;路上、公車上、許許多多帶著耳機的青少年,這樣的氛圍塑造出許多急躁性格的孩子;思考如何引導孩子選擇榜樣、學習榜樣,可能是我們應該要靜心思考的。 榜樣
Continue reading親職教育委員會王主任碧莉2018.05.11 剛剛聽了電視上的專訪節目,提到成功的重要考量因素,是,在甚麼樣的環境學習?跟甚麼樣的人學習?這又回到了我們正向心理學的精神,環境的重要;心理學上一個很有名的實驗,米爾格倫實驗,津巴多監獄實驗,學生分別扮演囚犯及看守者,每個人都必須融入自己的角色中,原計二週的實驗被迫提早一週結束,因為學生們融入過深而引發許多問題,這就是環境的力量,也就是孟母為何要三遷的道理! 1979年,心理學家Langer教授為一群七、八十歲的長輩們設計一個為期一週的實驗,長輩們只知道要到鄉下度假,而且被要求不能攜帶1959年以後的照片、物品等等,抵達目的地,環境被強化成1959年時的場景,長輩們的穿著和行為被設計成1959年時期的狀態,到處擺放著的都是1959年時期的報刊雜誌,談論著的都是當時的時事及音樂等等,長輩們配戴著以自己二十多年前照片製作的識別證…,一切設計都是為了讓長輩們透過五十多歲的眼光重新看現在。一週後施行後測,長輩們的體力、姿勢、手的抓握力、平均視力、記憶測驗等等都明顯提升,甚至外貌也改變了。既然環境力量如此巨大,能使人改變,是否可以創造一個強大且積極的環境,將人的最佳狀態充份調動起來? 許多父母為孩子們慎選學區、學校,到處打聽好的補習班、才藝教室等等,家長們知道環境的重要性,印證了正向心理學是一門生活的科學,家長們忙於尋找好學區、好補習班、好才藝教室的同時,請記得,將自己的家佈置成一個溫馨、溫暖、安全的環境,迎接放學回家的孩子們! 環境-學習
Continue reading親職教育委員會王主任碧莉2018.05.05 每天早晨起床,我們很自然的進浴室漱洗,很自然的換衣服準備上班、上學,這些事情不需要透過思考、選擇,就很自然的進行著;如果這些例行工作要透過思考、選擇「我現在是先起床?還是先刷牙?還是先…」,那還不到中午我們應該就已經癱倒了。 十九世紀中葉,哈佛心理學家William
Continue reading親職教育委員會王主任碧莉2018.4.29 小時候,元旦前夕,老師就要我們寫出新年新希望,我們當然絞盡腦汁寫出洋洋灑灑的新希望,為了新希望的達成,列出工作表,每天要完成甚麼,星期六要做些甚麼,星期日要怎樣怎樣,只要做到,就在工作表上打勾;元旦當天,很興奮的執行自己的工作計畫,一天、二天、三天,還沒到第六天,我就會替自己沒有完成新希望找理由,我每年的新計畫沒有超過一個禮拜就夭折。 漸漸長大,我知道新年新希望是永遠無法實現的幻境,我不再訂新年新希望,開始熱衷減肥、節食、控制飲食,開始研究食物熱量,巫婆湯、三天蘋果餐、六天化學反應餐…努力規劃,努力鞭策自己要貫徹,只是又全部瓦解。我竭力抗拒美食誘惑、抗拒甜點誘惑,往往在「吃一口就好」的安慰中吃下了一大片cheese
Continue reading親職教育委員會王主任碧莉2018.4.20 在到處演講的回饋中,偶而總會聽到「這個演講內容我們都知道呀」,「這個不用說也知道」,是的,很多事都是常識,很多常識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更是不用說也知道的事,比如,多運動有益身體健康,睡眠要充足,要多吃蔬果,要早睡早起,要…,但是,這些常識大家能一直付諸行動嗎? 哈佛心理學家Shawn
Continue reading親職教育委員會王主任碧莉2018.4.13 以前,曾經,「請、謝謝、對不起」是我們極力推動的口號,曾幾何時被「顧客至上」所取代,「顧客至上」不再只是口號,它無限上綱到各個角落,「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的廣告詞被濫用,慢慢的,我們社會中少了感謝,多了抱怨,少了和諧,多了暴戾,歸因於我們把生活中許多美好的事情視為理所當然,我們忘了感謝,忘了感恩! 感恩是個美德,感恩,不是狹隘的只在別人幫助我時道感謝,也不是只在接受禮物時道感謝,心理學家研究統計指出,美國雙子星大樓在911受到恐怖攻擊時,現場出現最多次數的詞彙是「感謝天」,台灣面臨多次天災時,現場一樣聲聲的「感謝老天爺」、「感謝佛祖保佑」。感恩可以放大好處,感恩上天、感恩我的家人、感恩我住的環境、感恩我職場中的一切、感恩家人及長輩依舊健康、感恩……當我們在細數好事時、當我們意會到別人為我們做了多少好事時、當我們意會到自己完成事情時,自信心和能力感自然而然就產生了。 哈佛大學幸福學教授Shahar說,感激生活中的好與善時,好與善便會增加,我們也將獲得更多的好與善,反之亦然,當我們不感恩生活中的好與善,將它視為理所當然,好與善便會因為受到輕視而貶值。心理學家艾蒙斯和馬柯勞進行一系列實驗研究,發現每天用一分鐘表達感激,能產生深遠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才一分鐘,竟然可以神奇的改善生活品質、感覺更快樂、更堅定、更有活力、更樂觀、更寬宏慷慨;洪蘭老師說這世界不缺少美,只是缺少了能看到美的眼睛;讓我們努力來看到「美」,感恩「美」的出現。 感恩訓練方法: 每天花三分鐘,寫出(或說出或默想)三件今天要感恩的好事; 如果你是家長,想三件孩子今天的好,寫下來,有心機的偷偷放在孩子能看到的地方;神奇的事情一定會發生。 感恩
Continue reading親職教育委員會:王碧莉主任2018.04.06 這張散布圖代表普遍趨勢,也可以稱為一個平均曲線,我們都希望孩子們走在普遍趨勢中,不要偏離離軌道,我們認為落在平均值下方的孩子最需要幫助,所以我們集中力量研究散布圖下方的行為,例如青少年的偏差行為、抑鬱症、毒品、中輟、叛逆等等,我們傾全力研究這些行為並尋求解決方法,心理學家、教育學家花了非常大的心力研究如何幫助這些低於平均值的人復原並回到正常軌道,可是問題卻日益嚴重,我們是不是忽略了甚麼?遺漏了什麼哪? Shawn
Continue reading